天顺资讯

天顺平台注册|温庭筠、白居易、苏轼都在科举中

来源:天顺娱乐日期:2023/05/05 浏览:

天顺平台登录发布:

科举考试中的作弊夹带书。

科举作弊用的夹带鞋。

考生排队进入考场。

用于作弊的夹带小书。

清朝科举夹带衣服上写满字迹。(四川博物院供图)

科举博物馆一组陶俑,反映考生入场前接受检查的情景。

近年来,为防止高考作弊,各种作弊防控系统得到升级,身份识别仪、无线信号侦测、屏蔽仪、电波钟等黑科技设备都运用在了监考领域。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高考考场上如夹带纸条、把公式抄在衣服上、雇“枪手”替考等作弊手段,都是古人在科举考试中玩剩下的。

科举考试制度在我国沿袭了1300多年,据现存史料统计,总共产生了591名状元。寒窗数十年,读书人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取一官半职、封妻荫子,甚至不惜铤而走险,用作弊的手段赢取功名。唐朝的温庭筠、白居易,宋朝的苏轼,这些享誉文坛、鼎鼎有名的大文豪,都曾因为“作弊”落下人生污点。

到明清时,作弊日趋专业化,夹带、雇佣枪手、贿买考题、割卷、传递纸条等,可谓登峰造极。同时,反作弊也在进行,搜身、封弥、誊录、连坐等制度应运而生,有人因作弊被查而付出惨痛代价。

手写夹带如微雕

穿衣藏鞋进考场

2017年4月14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首届全国纸品收藏交流大会上,一本比火柴盒略大的古书引发关注。翻开,里面是密密麻麻如米粒大小的字。天顺注册

湖南省古籍书店负责人龙桂笙透露,书中内容是缩小版的四书五经。“常规的书籍少有这么小的字体,根据书的内容和字体推测,可能是明清时科举考试的夹带。”

龙桂笙还收藏了一个烟盒大小的小抄,纸条上写着《孟子》的《告子曰不得于言》篇,普通香烟的长度上写了60多个小字,还是毛笔手写的。这么小的字怎么写出来的?相传是用老鼠胡须做成纤细的“鼠毫”。

这种字号还不算最小。在河南洛阳发现的一本《五经全注》,被誉为世界之最的微型书。这本小书有342页,共30万字,书长6.5厘米、宽4.8厘米、厚1.5厘米,宣纸印刷,细丝线装订,书中刊载着《易经》《书经》《诗经》《礼经》《春秋》,并附有注释和序言。

科举考试要考八股文、试帖诗和策论,还要模仿孔孟的语气“代圣人言”,少不了一个强大的脑容量。记不住名人名言怎么办?有的考生就抄写考试用书做成夹带,字体大小如微雕,缝在衣服、塞入鞋底、装进馒头、藏在去捻的蜡烛里带入考场。

甚至市面上有人兜售缩印书的同时,还很贴心地配套售卖厚底的松糕鞋,鞋子底部凿空,可装入夹带,一不小心就引领了时尚潮流。

四川博物院藏有一件清朝考生作弊的夹带,是一件白缎做成的无领中衣,前后、里外都用楷书写了密密麻麻的小字。从形制上看,这件中衣相当于古代的打底衫,是穿在里面的衣服。天顺注册

这让人忍不住好奇,后背正反面的文字如何查看?难不成作弊还要配个镜子?

原来,明清时的乡试要考三天两夜,考生们得待在三面有墙的号舍里过夜,宛如住进低配版的包间,有个相对独立的私人空间。只要把夹带顺利带入考场,夜深人静趁着监考人昏昏欲睡再翻出来抄袭,甚至可以把打底衫脱下来放在桌上抄。

最牛枪手温庭筠

替考得名温八叉

作为晚唐诗人,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,但论起作弊来,李商隐就不如温庭筠了。

恃才傲物的温庭筠游山玩水玩到了40岁,才大摇大摆走进考场,考了10多年也没考上进士。不过这并不妨碍他的“枪手”生意,在他的帮助下,不少人都考取了功名。

由于“枪手”生意做得风生水起,温庭筠得了个绰号“温八叉”。关于这个绰号的由来,有两种说法。

一是温庭筠答题从不打草稿,叉8次手即能作一篇八韵律赋。唐代科举考试重诗赋,作诗对这位“花间鼻祖”而言,简直就是小儿科的游戏。

另一种说法更传奇,说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虽然不中,但他科场经验丰富,常被他人请做“枪手”。

《登科记考》记载,大中九年(855)的一天,温庭筠泰然自若走进科场。主考官深知他的作弊本事,特意将温庭筠的座位安排在自己幕帐对面。主考官眼皮底下,看你怎么作弊!天顺注册

温庭筠奋笔疾书,别的考生还在苦思冥想时,他早早就交卷走人了。主考官以为他这次做不了“枪手”生意,事后才发现,温庭筠竟在自己眼皮底下,帮8个人传送了答案!

楚庄王说“持艺必死”。温庭筠最后也栽在了做“枪手”上,落了个“竟流落而死”的下场。

温庭筠有一首代表作《菩萨蛮》,写美女晨起梳妆打扮的情形,特别是对人物心思描写十分细腻传神。“小山重叠金明灭,鬓云欲度香腮雪。懒起画蛾眉,弄妆梳洗迟。照花前后镜,花面交相映,新帖绣罗襦,双双金鹧鸪。”

华美的词风,让人联想到仕女梳洗的俊俏模样。这首词曾风靡一时,霸占高档会所唱词的热搜榜。就连热播剧《甄嬛传》里,刘欢为词谱曲,改编成一首期期艾艾的《红颜劫》。

唐宣宗爱好诗词,宰相令狐绹投其所好,私底下请温庭筠代笔,署上自己大名“假其新撰密进之”,并叮嘱温庭筠千万不可宣扬。

然而,温庭筠与朋友小酌,推杯换盏之间得意忘形,竟把此事泄露了出来,让令狐绹颜面扫地。

后来,科举考试“枪手”案东窗事发,温庭筠“破坏考试公平罪”成立,被朝廷奚落“尔既德行无取,文章何以称焉”。一个徒有不羁之才的文人,被下放到地方劳动改造,最终流落而死。天顺注册

作弊也用黑科技

白居易科举移民

作弊人为躲避搜查,无所不用其极。有人想方设法藏夹带,还有人脑洞大开研究黑科技,如“银盐变黑显影术”。

苏轼在《物类相感杂》记载;“盐卤窗纸上,烘之字显。”有考生在衣服内衬上写满字,带入考场后,对着蜡烛用火烘干,银盐氧化变黑,文字显现。由此可见,知识改变命运,科举也拼化学。

五花八门的作弊手段中,有人蒙着脑袋自救,也有人干起下三滥的勾当。梁上君子从考试中发现商机,趁着夜黑风高,在号舍里飞檐走壁,或调换悬挂在墙上的试卷,或传递场外援助者的答案。虽然被抓住后要面临严重的惩罚,打屁股、戴枷锁,但也抵挡不住高回报的诱惑。

天顺注册:www.txxc7.com

相比之下,“飞鸽传书”显得安全得多了。考生的家人让训练有素的信鸽飞入考场,考生将不会做的题目写成纸条,绑在信鸽腿上再传回家。家人请的场外援助都是答题老手,他们快速作文后,再让信鸽带回考场,发挥了手机、无线电发射器等通讯设备的功效。

古代科举制度在学额分配上形成特色:京城录取名额畸高,南北录取有差异,文风昌盛、人口和交赋税众多的地方能分配到更多名额。

这导致了科举移民现象,考生从考试竞争激烈地区“移民”到学额众多的地区,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叫做冒籍。天顺注册

唐朝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。他的籍贯原本在蒲州(今山西永济市),却跑去录取率最高的京兆府参加考试。19岁就以第一名的身份参加省试,而后一举考中进士。

还有一种情况也导致冒籍。宋朝要求考生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应考,且“曾犯刑责及素无行止之人”、为亲长服丧者不得应举,他们就要错过3年一次的乡试。

曾犯法受刑或还在守孝中的考生,就换个地方报名,甚至直奔京城开封应举,接受京城文风的洗礼。为给冒籍披件合法的外衣,财力雄厚的士子,还依照法律以购买田产的方式落户当地。

为缩小各省份的文化差距,朝廷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向经济实力不太雄厚的地区倾斜,降低分数线。这种“科举洼地”,引发了一系列的科举移民。考生采取过继、投亲、买地、冒名、串通官员等手段冒籍。白居易就是其中之一。

白居易祖籍原本在陕西,后来迁至陕西渭南县下邦镇。按道理,他应在渭南县参加考试,但几次考取无望后,他不得不投靠在宣州做官的叔父,在宣州冒籍考试。

为何要冒犯法的风险?因为安徽的录取率比陕西高。

主考官苏轼作弊

害死才子的乳母

作弊如此猖獗,朝廷想出了不少对策。

为防范考官与考生串通一气,宋朝创设了几项制度。延续到了明清时期。如封弥制,将考生答卷卷首的姓名、年甲、乡贯等个人信息密封,代之以编号,如今的高考也延续了这一做法。考官阅卷时不知考生何许人也,就无法卖人情。天顺注册

相比之下,誊录制更为严格。每一份答卷,都要经专门的书吏用红笔抄录成副本,然后送与考官进行评卷。这样可以防止考官根据笔迹认出亲友、门生的试卷。

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作弊之风,但也挡住主考官的爱才之心。

《鹤林玉露》记载了一个故事,苏轼因为偏爱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,主动为其出招。结果阴差阳错,李廌不仅名落孙山,李廌的乳母也自缢身亡。

李廌、陈师道与有“苏门四学士”之称的黄庭坚、秦观、晁补之、张耒并称为“苏门六君子”。

元祐三年(1088),苏轼主持礼部考试,想让李廌高中。为保险起见,苏轼特地写了一篇《刘向优于扬雄论》,让李廌模仿自己的文风,以便在阅卷时一眼就能识别出他的卷子。

万万没想到,秘密传递文章的途中出了差错。苏轼委托人把文章送往李家,李廌不在,仆人将这封重要书信随手放在桌子上。

参与熙宁变法的政治家章惇的儿子章持、章援恰好去李家拜访,无意中看到这篇文章,立刻据为己有。李廌回家才得知错失了老师的文章,懊悔不已。

那时没有手机、电报,苏轼和李廌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。考试中,心浮气躁的李廌连正常水平都没达到,文章写得自己都看不下去。天顺注册

章持、章援见考题似曾相识,就模仿着苏轼的文风一气呵成,显得信心满满。

阅卷时,苏轼并不知道送题闹出了乌龙,误以为那篇文风相似的文章一定出自李廌,挥笔在卷子上一口气点赞了几十个字,还对考官黄庭坚炫耀说“是必吾李廌也”,将这份考卷放在首位。

等到拆开弥封条后,章援位列榜首,章持排名第十,李廌则名落孙山,苏轼追悔莫及。

发榜当晚,李廌年过七旬的乳母嚎啕大哭,对李廌的前途心如死灰,锁在屋里自缢身亡。6岁就成了孤儿的李廌,是在乳母的照料下长大的。

像苏轼这样的主考官主动为考生泄题并非个例。清朝光绪帝师翁同龢,在光绪十八年(1892)的会试中担任主考官。

考前,他的老乡张謇带着好友刘可毅来拜访。翁同龢欣赏张謇的才华,反复念叨“今日时势,宜统筹全局”。张謇对这句讨论时局的话不以为意,刘可毅却猜到了暗示的意味,遂将“统筹全局”答在卷中,后来被定为这场考试的头名。

由此可见,封弥制阻隔了考生与主考官的联系,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。

考前搜检排队忙

考生溺死在贡院

现在高考要用金属探测器,将无线电收发设备阻挡在门外,要求考生服饰无金属纽扣、拉链甚至鞋眼。

为阻止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夹带,清朝对考生入场所穿的衣服也有严格规定。乾隆九年(1744),朝廷要求考生入场时所穿的衣服必须是单层,皮衣去面子,毡衣去里子,裤子不论绸、布、皮、毡,都只许是单层,鞋子只能穿薄底,严格杜绝夹带小抄。天顺注册

那时没有金属探测器,监考人只能采取人工搜检的办法,考生们的考试用具也要一一检查。用单层毡片的坐垫、没有夹层的卷袋,毛笔的笔管和蜡烛的烛台柱子必须空心,装进考篮的糕点食物要切开检查。

不仅如此,考生入场时,不但要解开头发,还要解开全部衣服,内衣、内裤和鞋袜都得褪去。

冯梦龙的《古今谭概》记载了一个故事。明朝万历年间,有考生将夹带藏在肛门里,搜检环节被抓现行。监考人搜查时,发现这个考生肛门外有根细细的线头,一拉线头,竟然拽出用防水的油纸包裹的夹带!

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李兵,专注于对科举制度的研究。他曾在《古代科场防舞弊远甚安检》一文中介绍,考生入场,先后要经过两名士兵的两道搜检程序。

为督促士兵搜检认真负责,二人相互之间还有个牵制。如果考生通过第一道搜检而在第二关被查出夹带,考生和第一个搜检的士兵一起受重罚,被押到考场外戴枷示众一个月,在风吹日晒中颜面扫地。第二个搜检的士兵算立功,可得到3两银子的奖赏。天顺注册

这样一来,前一个士兵怕有所疏漏而受罚,后一个士兵则为奖金更卖力,两人比赛着谁搜检得更严厉仔细,令考生叫苦不迭。

一首《浙江乡闱诗》描述了考生搜检入场的情形:“负凳提篮浑似丐,过堂唱号直如囚。袜穿帽破全身旧,襟衣怀开遍体搜。”形象地描述了读书人被当做乞丐、囚犯、盗贼一样严加防范,尊严尽失,浑身都不自在。

如此看来,科举不仅是智力的角逐,还是体力的较量。在万分紧张、焦虑、惊吓的情绪中,还能淡定自如地走进考场,连续考试几天的人,未来大多能成大事。

由于报名者众多,搜检太过仔细必然要耗费很长时间。清朝道光年间,江南乡试点名,从初八日的寅时(凌晨3-5点)持续到初九日的丑时(凌晨1-3点)才结束。

夜寒昼曝、风餐露宿,考生在20多个小时里“露处达旦,困惫极矣”,甚至有人因为饥寒交迫、体力不支,掉进贡院门口水池,“溺毙数人。”

数年寒窗苦,好不容易熬到考场,却折戟在搜检这关,连小命都白白送掉了,令人唏嘘不已。

华西都市报-封面新闻记者曾洁

天顺平台注册:www.txxc7.com

0
首页
QQ
QQ
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