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顺娱乐平台快讯:
前不久,就景山公园在绮望楼举办的《景山历史文化展》中将“东镇”神木厂写成在“东直门外”,以及在介绍北京城肇始的展板上将“北京古城肇兴于周之初,其名曰蓟”错写成“其名约蓟”等,贵报文史版曾刊文提出质疑。笔者在看完该展览后也发现一处值得商榷的地方,这就是在介绍寿皇殿的文字中将顺治皇帝之“死”写成了“薨”。 众所周知,在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,关于“死”,不同身份阶层地位的人都有各种不同的叫法。比如“崩”、“薨”、“卒”、 “殁”、“殒”、“缢”、“殪”、“殂”以及亡故、仙逝、不禄等等都是指死亡……
皇帝之死
该称“薨”还是“崩”
对于景山公园在绮望楼举办的《景山历史文化展》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疏漏,贵报文史版相继刊发过两次质疑文章。其中第二次曾专门探讨了“顺治皇帝究竟是在哪里火化的”这一问题。文章中提到,在绮望楼的《景山历史文化展》中,有一张记述景山历史变迁的大事年表,其中清代年表中的文字介绍是:“1655年,清顺治十二年,谕礼、工二部,更万岁山为景山。1661年,清顺治十八年,顺治皇帝以天花薨于养心殿,后遗体火化移棺于景山寿皇殿。”从这句话来看,顺治皇帝似乎是火化完才移棺于景山寿皇殿的,质疑文章通过考证认为,这种描述混淆了前后逻辑。事实是,顺治皇帝先是病亡于养心殿,然后才被移至景山寿皇殿并在殿前进行了“火化”仪式。由于此前贵报对于顺治皇帝火化问题已有论证,故本文只就顺治皇帝之死该不该叫“薨”,谈点浅见。天顺平台
顺治皇帝即爱新觉罗·福临,6岁登基,在位18年。1661年2月5日,因患天花死在养心殿东暖阁,年仅24岁。临终前,他曾专门留下遗诏要将自己“火化”:“祖制火浴,朕今留心禅理,须得秉炬法语……”顺治是中国历史上数百位皇帝中唯一一个自愿火化的皇帝。《清世祖实录》记载,顺治十八年(1661年)正月“丁巳(初七日)夜子刻,上崩于养心殿。”顺治皇帝驾崩后,在乾清宫停灵27天。“四月十七日,梓宫出东华门移至景山寿皇殿”。停灵百日之后, 由溪森和尚主持在寿皇殿前举行了火化仪式。遗体火化后,其宝宫(骨灰罐)安葬于河北遵化马兰峪,是为孝陵。庙号世祖,谥号章皇帝。从《清世祖实录》“丁巳夜子刻,上崩于养心殿”的记载可见,对于顺治皇帝之“死”,“实录”上写得相当明确,就是一个“崩”字。查询古籍可知,对于死的各种称谓,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《礼记·曲礼》已早有规定:“天子死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,庶人曰死。”《景山历史文化展》中将顺治皇帝之“死”说成“薨”,不仅有“犯上”之嫌,而且有违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礼制。天顺平台
古代“死”字有多少代称
说到“死”,古人“发明”有很多字、词作为代称。古代由于人们地位身份有着高低贵贱之别,死的叫法可谓多种多样。除了“天子死曰崩,诸侯曰薨。”《礼记·曲礼》还规定:“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”,只有“庶人曰死。”也就是说,“卒”是专用于指大夫或有官职、有名望的人死。《公羊传·隐公三年》:“大夫曰卒。”“卒”字原本为“终止、尽、完毕”之意,后引申为死亡的通称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人始于生而卒于死。”《资治通鉴》:“初,鲁肃闻刘表卒。”《明史》:“居正已卒。”这里的“卒”都是指“死”。若直接写一个“死”字,则专用于庶人,亦即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级官员、差役。而且,即使都是一个“死”字,在古籍中仍有细分。比如《礼记·檀弓》中的记载是:“君子曰终,小人曰死。”;而《周禮·天官·疾醫註》则认为:“少者曰死,老者曰终。”
天顺娱乐:www.txxc7.com
此外,由于死亡者年龄、死因等各有不同,叫法也不尽相同。比如“殇”字,是指幼年夭折或为国战死者,没有到成年就死去的称为殇折、殇夭。“缢”字则是指吊死或用绳子勒死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缢而弑之。”其他代指死亡的字或词语还有“殉”、“殁”、“殒”、“殪”、“殂”以及毙命、亡故、仙逝、阵亡、就义、牺牲、罹难、圆寂、涅槃、去世、作古、寿终正寝等等。天顺平台
古代帝王之死为什么叫“驾崩”
在中国古代,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,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,因而皇帝之“死”等级也是最高的,称为“崩”或“驾崩”。崩,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,从山,朋声。《说文》:“崩,山坏也。”“崩”字上面的“山”,表明“崩”是因山体运动而发生的一种变化,本义为“山崩裂倒塌”。由于古代认为帝王的死对于社稷来说就像大山倒塌了一样,所以从周代开始,帝王之“死”就被称为“崩”。 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夏四月甲辰,帝崩于长乐宫。”后来,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死也被称为“崩”。如《汉书·外戚传》:“太后持天下八年,病犬祸而崩。”“崩”又称“驾崩”,典出《后汉书·舆服志》中的规定: “天子出,有大驾,有法驾,有小驾。”所谓“大驾”就是古代皇帝的车驾。皇帝出行,仪仗队之规模最大者称为大驾,在法驾、小驾之上。汉代蔡邕在《独断》中曾做过详解:“天子出,车驾次第谓之卤簿,有大驾,有小驾,有法驾。大驾则公卿奉引,大将军参乘,太仆御,属车八十一乘,备千乘万骑。”故古代皇帝出征被称为御驾亲征,皇帝之死也就成了“驾崩”。明代都穆在其笔记小说《都公谭纂》中曾提到“驾崩”一词:“遂籍羣优於教坊,羣优耻之,驾崩,遁归于吴 。”清代长篇章回体通俗传奇小说《说唐》第十四回中也出现过这个词:“当文帝驾崩时,并无遗詔。”天顺平台
“薨”字虽然也是死的代称,但从《礼记》的规定来看,“薨”字 是用来称诸侯之死的。《尔雅》称:“薨,死也。”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记载:“公(鲁襄公)薨之月,子产相郑伯以如晋。”此后的《左传·昭公三十二年》也有记载:“鲁文公薨,而东门遂镣适立庶。”清代对“薨”字的使用仍有严格规定:凡王、公、侯、伯等世爵之死均称为“薨”。由此可见,皇帝死是决不能说成“薨”的。景山公园绮望楼的《景山历史文化展》中将顺治皇帝之死说成“薨”,显然与封建“礼制”相悖。
甲骨文中的“死”字
有什么寓意
死是人生的终点,在中国传统节日中,与“死”字关联最为密切的是清明节。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,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节气。节气是物候变化、时令更迭的标志,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、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等等都是古人流传下来的农谚。但作为节日的清明则积淀有丰厚的文化内涵,其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祭祀祖先、慎终追远。也可以说,清明节是一年365天中最关注“死”的日子。天顺平台
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已出现“死”字,甲骨文中的“死”,字形左边很像一个跪着的人,右边的“歹”则代表遗骸或尸骨,其造字的本义就是“生命结束,活着的人跪拜在先人遗体前哀悼。金文 、篆文的“死”字也承继了甲骨文字形中的这种内涵。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对“死”字的解释是:“澌也,人所離也。从歺从人。凡死之屬皆从死。”意思是说,人死,就是生气耗尽了,人的灵魂与躯体相分离。这里的“歺”是“歹”的古字,而《说文·歺部》对“歹”也有解释:“歹,剔骨之残也。从半骨。”
其实,古籍中对于“死”字的探讨还有很多,而且大多都融入了对“生与死”的深刻思考。《列子·天瑞》认为,“死者,人之终也。”《釋名》称:“死者,澌也,若冰釋澌然盡也。《莊子·知北遊》的看法是:“人之生,氣之聚也。聚則爲生,散則爲死。”《白虎通》则一言蔽之:“死之言澌,精氣窮也。”
天顺娱乐注册:www.txxc7.com